自下而上的"嗝"斗: 减少美国和中国牛类的甲烷排放

josie cow header

Originally posted on June 22, 2023 - English version here

牛在进食之后会打嗝,由此产生的气体几乎占全球甲烷排放量的三分之一。甲烷是一种寿命较的短温室气体,但它致使气候变暖的程度是二氧化碳的 80 倍。因此,追踪甲烷的排放量至关重要。 

在距离加利福尼亚州亚贝克尔斯菲尔德市(Bakersfield) 10公里左右的 Bear 5 养牛场已经开始了这项工作,首次使用高分辨率卫星追踪牛群打嗝所排放的甲烷。从太空中测量牛打嗝引发了人们开始关注牛养殖造成的气候问题。毕竟,仅在 Bear 5 养牛场,这些“气鼓鼓”的动物一年产生的甲烷就能为加州1万5000 多户家庭提供电力。 

尽管甲烷排放量如此巨大,但却很少有国家制定相关法规来控制牛的甲烷排放。中国和美国是肉类和乳制品市场的两个超级大国,但两个国家都没有将畜牧业纳入其甲烷减排政策中,也没有纳入《巴黎气候协定》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 

在 COP26 上签署的《中美格拉斯哥联合宣言》将甲烷摆在了双边气候工作的中心位置,为两国在畜牧业甲烷减排方面的合作打开了一扇窗。事实上,两国的地方政府、大学和企业都在自下而上开展气候创新行动。 

加州的激励机制为两国提供了推进减排行动的参考路线图。加州支持减少牲畜甲烷排放的具体法规与发达的碳市场和推动生物技术解决方案快速发展的措施相结合。为了在牲畜甲烷减排方面取得可衡量的进展,中美两国应该扩大并改善现有的自下而上的行动,建立起坚实的监管政策和牛类甲烷排放科学方法。 

迎难而上   

对中国和美国的政策制定者来说,在畜牧业生产方面采取气候行动均是很棘手的问题。出于粮食安全的考虑,中国颇具雄心的 2060 年碳中和计划将畜牧业排除在外。拜登政府虽然看好甲烷总量减排的前景,但其政策却存在矛盾。《全球甲烷承诺》的目标是到 2030 年甲烷排放量相比2020年的水平减少30%,美国在2021 年签署了这一《承诺》,但政策制定者却以缺乏高效益的技术为由,未能遏制与畜牧业相关的排放。因此,美国的牛肉产业在很大程度上仍未受到任何国家层面的甲烷法规影响。 

由于在甲烷监管的各项计划中对牛类产业放任不管,中国和美国都错失了快速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良机。农业部门有效的甲烷减排措施可在 10 年内将全球变暖的速度减缓 30%。假设牛类不再产生排放,大气中的甲烷将在12到15年内消散。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气候项目主任肯·亚历克斯(Ken Alex)在威尔逊中心(Wilson Centre)近期的一次活动上说道:“这种快速见效的潜力正是我们需要更加关注甲烷减排的原因。” 

尽管国家法规表现乏力,但美国和中国的科学家一直在积极研究,并在养牛场和实验室建立试点项目,为遏制牛类产生甲烷制定创新策略。中美两国的政策制定者应该优先考虑制定相关法规,以激励和扩大这类非国家层面的减排努力,例如加州的牛类全面甲烷减排政策。 

加州牛鹤立牛群  

作为 520 万头牛的家园,加州拥有美国最具雄心的牲畜甲烷减排政策议程。目前,加州是唯一一个州,通过法律授权(《第1383 号参议院法案》)来减少与牲畜相关的甲烷排放。在这个法案的推动下,加州制定了有效的激励措施和气候智能方案,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牛类的甲烷排放。   

作为该议程的核心,加州拥有全美最大的碳市场之一,为减少甲烷排放提供激励措施。低碳燃料标准(The Low Carbon Fuel Standard)计划鼓励使用和生产清洁的运输燃料,并允许柴油和天然气生产商向捕获和利用牛类甲烷作为运输燃料的农民购买碳信用额度。正如加州空气资源委员会(California Air Resources Board)处长马修·博蒂尔(Matthew Botill)在威尔逊中心的一次活动上强调的那样,加州的环境信用额度计划促使资金流从其他温室气体排放行业流向了乳制品行业和畜牧业,从而使牛场主的减排努力得以持续。 

加州在减少牛类甲烷排放的生物技术方面也取得了重大进展。例如,红海藻已成为减少牛消化系统甲烷排放的有力添加剂。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埃尔米亚斯·克布雷布(Ermias Kebreab)博士在威尔逊中心的一次活动上表示,虽然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但未来几年很可能会出现具体的饲料添加剂解决方案,可将牛类的排放量减少 30% 以上。美国其他州也已经在学习加州的策略。例如,纽约州的《气候范围界定计划》(New York’s Climate Scoping Plan)也对乳制品甲烷排放采取了更严格的限制措施。  

加州的蓝图也可以为中国的畜牧业甲烷减排议程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模式,中国的畜牧业甲烷减排更倚重于利用沼气池收集粪便释放的甲烷。中国正在推进新的融资政策,例如首个商业性牛养殖甲烷排放指数保险,但这对于农民的激励效果仍旧有限。通过与加州的学习与合作,中国的政策制定者可能会了解到如何为奶牛和肉牛养殖者提供经济激励,以降低甲烷产量。 

在两国不存在竞争的领域,加州所做出的努力处于领先地位。与此同时,中国也可以为美国提供经验。中国在沼气收集方面处于领先地位,而美国在这一领域则普遍落后。 

湖石可持续发展研究所(Lakestone Institut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所长胡涛强调了一个大型养牛场与一家中国沼气发电公司之间成功的跨省合作: “如果中国能扩大这类合作,不仅有助于减少全国范围内的牲畜甲烷排放,还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甲烷的价值”。他所在的研究所开发了一种新的小型甲烷收集设施,用于收集包括牛粪在内的有机废物。收集的甲烷进入一个带有蓄电池和太阳能电池板的微电网,为养牛场和周边社区发电。整套设施由人工智能系统远程控制,以降低维护成本。胡涛一直在中国各地的多个农村社区测试这一系统。 

关注政策缺口  

甲烷减排的时机正在流逝。世界范围内肉类和乳制品的消费量不断增长,全球甲烷排放量在 2022 年达到了第四高的年增长率。这一指数性增长需要中国和美国迅速采取行动,填补甲烷政策的空白,控制牛类的巨大温室气体足迹。肉类和乳制品行业在面对有增无减的甲烷排放时,基本处于不作为的态度,两国无法寄希望于私营部门能自主减排。 

在 COP 27 上,当中国气候特使解振华宣布了中国的《甲烷国家行动计划》,农业被视为一个关键的领域。然而,该计划尚未出台,中国的政策制定者(与美国的政策制定者一样)更多地关注石油和天然气行业产生的甲烷。 胡涛指出:“中国的养牛业刚刚兴起,因此对政策制定者来说显得不那么紧迫。” 

《中美格拉斯哥联合宣言》签署后不久,拜登政府也发布了《甲烷减排行动计划》。然而,该计划依赖于自愿行动,并没有强制要求畜牧业减排。   

通过《联合宣言》,两国奠定了共同修补政策缺口的基础,并为牛类和乳制品行业制定了更有力的政策性干预措施。两国还可以联合开展科学研究和非国家层面的行动,在减排上更好地与甲烷“嗝”斗。  

Author

Josie Liu

China Environment Forum

China’s global footprint isn’t just an economic one, it’s an environmental one. From BRI investments in Africa and Asia to its growing presence in Latin America, understanding China’s motivations, who stands to gain - and who stands to lose - is critical to informing smart US foreign policy.    Read more

China Environment Forum